書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作者:陳之華

出版社:天下文化

 

這本書談論的是芬蘭的教育,作者的上一本書是沒有資優班,這本書是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在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教育,因為大家都是第一名,每個孩子都是最好的,學校也不分排名,只有適不適合自己,喜不喜歡的差別,在台灣教育下長大的我們,看這樣子的教育體制根本是天方夜譚。

 

芬蘭位於北歐,福利制度完善,社會價值觀裡每個人不追求什麼是『贏』,職業也沒有貴賤的差別,每個行業的人都受到平等的尊重,因為福利好,所以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晚年都能擁有同樣妥善的照料,這也是孩子在求學的過程當中不會有應該要學什麼才可以賺大錢、出人頭地的價值觀,只有因為對某學科、某領域有興趣而學習,之後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亞洲的父母與社會觀念裡,總是希望孩子們將來能從事很有『錢途』的工作,或當個穩定的白領、工作不要太辛苦,因此父母會先設想哪個職業是『鐵飯碗』、哪個行業有前景、有社會地位等,為孩子勾勒一個看起來美好的未來,但卻沒有真正靜下心來瞭解:孩子的性向何在?孩子的性格與學習過程是不適合這些職場選項?甚至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歡這份職業?--陳之華

 

我從以前就常常在想,到底大家都是怎麼決定自己應該要念什麼科系?要做什麼工作?國中、高中的教育裡面根本就沒有讓大家探索興趣的機會,大家都是怎麼找到的呢?在芬蘭每一項課程的地位都是並重的,而且很實用有趣,小學生的音樂課就會介紹各類型的古典音樂,音樂故事背景,交響樂團,如果我高中沒參加樂隊我想我大概永遠都不知道什麼銅管、木管、和我愛的打擊。小學生的工藝課會讓他們實際去車縫一件外套,自己設計,自己選布料,自己量丈尺寸,最後縫紉完成,真的很不可思議,看到照片更為驚人;另一學期則教授木工課程,讓學生親身去鋸木頭、操作機械設備等等。藝術課程裡面甚至讓學生動手去做空間規劃,用薑餅屋建造芬蘭特色建築,這種做中學的精神並且讓學生藉由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了解傳統文化和視覺藝術與生活的結合。看到這些課程安排,我才了解為什麼芬蘭人可以在國中畢業之後選擇要唸有興趣的職業學校或是普通高中,因為他們已經在小學時期就已經開始發展興趣、培養興趣並且摸索自己人生的道路。

 

當然這本書裡還提到兩個和台灣教育體制不太一樣的觀點,一個就是體育課,芬蘭因為國家弟裡環境的原因,有很多的森林,為了讓學生能習慣並且熟悉森林的路,學期的體育中會安排學生兩人一組拿著地圖和指南針去找到老師在地圖上標示的旗幟,以便他們對於芬蘭環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游泳教學也和台灣大不相同,不強調正確姿勢,只求學生要能真的親水和游長距離,我就覺得我游泳一直沒辦法游很久很長,教潛水的方式也很活潑--水中尋寶,還有外國人很喜歡的跳水。因為身處高緯地區所以溜冰和滑雪也算是國家的基礎運動,不過筆者也提到台灣有對某項運動為之瘋狂嗎?從小孩到大人都喜歡的?棒球? 這部份台灣和芬蘭比起來教學資源缺乏,班級人數眾多,器材不敷使用,當然和學校著重的方針也有關係,純升學導向的學校,也許不會將經費花在添購藝術或與升學無關的器材上。

 

再來就是教育與職業輔導,其實就是我們一般觀念裡的實習制度,芬蘭學生從國二開始就必須到企業實習,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實習的地點,並且聯絡接洽的手續都要自己完成,老師只是協助的角色,八年級為期兩週,九年級為期一週,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了解企業的運作模式,實際的工作情形,當然對於自己未來人生規劃也有很大的幫助,總是要實際接觸過之後才知道這個工作和自己想像中的符不符合,不過學生們並沒有這麼嚴肅而是很輕鬆的去看待這項課程,單純去體驗上班的感覺,並和其他同學分享實習的經驗,與其用講解想像還不如親身投入能更快了解實際的工作狀況。

 

談到實習的經驗對我來說還滿奇妙的,一次是大二升大三到電台實習,了解一部分的電台節目製作流程、做節目,可是之後完全就離開了那個領域;再來就是畢業之後去教育實習,時間比較長,而且比較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被當成學生指導,但實習完的當下卻覺得不想從事這個工作,也許因為不適合,當然隨著年紀增長會有所改變也不一定。這兩個實習雖然並沒有為我開啟人生前進的道路,不過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至少是到學習學校以外的地方去接受一些刺激,產生一些想法上的改變,成為現在的我,所以我對實習其實是抱持著正面態度的。

 

教育是真實的啟發?還是只能讓孩子在框架裡飛行?---陳之華

 

對於芬蘭的教育環境很羨慕,可是也知道台灣的教育體制短期內無法改變,還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求勝、競爭,我們沒辦法改變國家社會可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很多很理想化的東西在芬蘭都落實了,這種感覺很好~希望台灣也能慢慢朝這個方向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ru11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